一、引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 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 2022年7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制度优势,传播正确声音,回应国际关切,提升这一制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领域,在国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叙事方式,其话语体系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已深入人心。然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语境下的传播效果还较薄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3] 作为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有必要打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主动向世界宣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实践和价值,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故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来自于西方的“政党”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创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话语的自觉重塑和自主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论断从原来更多强调多党合作制度的“中国特色”,到如今在“中国特色”基础上更加强调这一制度的“新型”特点和优势,更有利于讲清楚一个基本道理,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有根有魂、具有内生性,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话语转变的背后,体现的正是高度的制度自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以自己的方式对政党政治这一普遍性问题做出的回答。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历程,充分展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增量性贡献。这项制度要真正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说得响,一方面要靠实践有效,即用事实说话;另一方面要靠逻辑自洽,即用道理说话,尤其需要建立一套自己讲得通、别人听得懂并且听得进的话语体系。干得好、讲得好,才是真的好,才是真底气。[4]在某种意义上,当我们从全球视野、全局眼光的要求来向世界讲述中国政党故事的时候,相较于一味强调这一制度的中国特色与个性,更有说服力,更有意义,也更有助于增强我们对这项制度的自信。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一)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是掌握话语主动权,应对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的有力武器。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时代,话语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以及强大的媒体和传播能力,将其政治制度叙事普遍化,不断打造西方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对其他国家形成了较大的话语权压力。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西方政党制度确实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在现实世界,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践弊端也不断凸显。不仅导致经济危机不断、社会危机加剧,也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可以打破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对政党制度的固有界定与诠释,掌握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理论、优势、逻辑等方面的解释权、表达权和引导权,反击西方国家政党政治话语的歧视与压制,扭转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局面。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也是彰显“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为人类探索并追求更好的政党制度提供全新选择的现实需要。努力把握世界各国政党的研究兴趣点、利益交汇点、议题聚焦点、情感共鸣点,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优势、效能优势转化为舆论优势、话语优势,使这一制度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了解、理解、认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可以加强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实践者、传播者之间的跨界对话和交流,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范畴、表述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和共同话语,推进政策话语、学术话语、社会话语一体化建设。[5]阐释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及其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从而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形式和内在功能的系统阐释,是一个传达中国政治理念的表达体系” 。[6]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不是“另起炉灶”和“自说自话”地建构一套只有自己明白的叙事方式,而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出发点,强调与国际民众熟悉的政治概念和价值观的共通之处,同时承认并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之处。人们更容易理解熟悉和类似的事物,而不容易理解陌生和迥异的事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同样致力于实现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等方面的目标,这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体系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追求,“求同存异”意味着通过诉诸“同”的方面来让对方理解,但“同”并不否认“异”。只是说如果“同”的东西多于“异”,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就比较困难。[7]同时,也要解释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治理理念,以及对民主和法治的理解,帮助海外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其在中国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发展过程。
成熟定型的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要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匹配,反映多党合作制度实践的中国特色,这既是推进实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也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的客观需求。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对政党问题的解释力不断增强。在理念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以“合作”“团结”“和谐”为核心的新型政党关系。[8]在结构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核心内容,将协商民主同选举民主相结合,构建了一整套开放兼容、多层联动的制度机制。在功能上,围绕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统战工作等主攻方向,双方从政治合作拓展到经济、社会、民生建设各个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理论政策对策研究,积极反映和表达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上均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9] ,以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开启不同政党制度对话的新模式。加强与全世界其他政党的对话与交流,深入挖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建构科学权威、贯通中西的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传播和谐、合作和团结的中国政党理念。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
(一)传播主体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所要达到的效果并非“自言自语”的话语传播,而是要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被国际受众理解与认同。要让国际受众所理解与认同,既可以通过国内话语主体的对外交往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外相关政党政府、组织、个人等来进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主体不仅包括国内主体,也包括国外主体。从话语的接受主体角度看,国外话语主体从“他者”视角与国内话语主体从“中国视角”共同诠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价值。因此,要推进主体联动,形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合力,既要重视国内话语主体,也不能忽视国外相关话语主体,尤其要抓好两大关键点:一是重视与对华友好的政党政府、组织及相关人士保持沟通互动,并努力为其发声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特殊作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主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有责任也有条件通过现身说法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治理成效,他们可以通过讲述自己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经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政治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他们亲身经历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对国家的变迁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通过现身说法,从当事人视角向海外介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的同时,他们的独特视角和专业背景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解释帮助国际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支持。
(二)传播手段
现阶段,中国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纷纷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移动化、可视化及立体化的媒介终端。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海外版报纸、海外网官方网站、“海客”新闻客户端、“海聚”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侠客岛”等组成了融媒矩阵[9],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作用。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增强无疑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对外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播大众日常生活话语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与主流媒体相比,在对外交流方面,自由度相对较高,更有利于话语传播。在对外话语的表达与交流上,适应话语场域新变化,改变传统单向度、政治化的“硬传播”,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传播体系。为此,应用好各种媒体发布机制、以各种网络新兴媒体为话语载体,扩大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的影响力和话语辐射范围,积极回应和驳斥外界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偏见与误解。
五、结语
在西方政治发展模式处处受挫,难以走出自身制度局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为一些深陷困境的西方国家以及深陷西方民主制度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选择,也能够为促进世界各国政治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中国的政党智慧和方案。我们要抓住机遇,理清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外话语体系的现实框架和逻辑内涵,打造属于全世界的对外话语体系,向世界阐释、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用恰当的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借助官方和民间的媒体平台,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党制度故事以更直观、更有力、更多样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
作者介绍:陈海英,民盟驻马店市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