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四维向度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1-19 浏览次数: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如何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这一制度的最大优势,关系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以及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哲学、实践四个维度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一、基于中国近现代特殊国情的历史向度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救亡图存之路,从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到学习西方的政党制度,从封建开明士大夫阶层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随着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取消议会,复辟帝制,西方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践在中国宣告失败。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生长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面临强大内忧外患和深重民族危机,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阵线”政治主张,初步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各民主党派逐渐认清现实,坚定选择与共产党并肩战斗;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并于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得到确立。

(二)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国家政权,中共中央积极肯定了民主党派的历史贡献,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直至进入21世纪,各民主党派投身四化建设,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远航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着眼大变局,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这些重要思想和部署,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顺应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彰显出独特优势。

二、基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思想的文化向度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政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原始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薪火支撑,并成为中国政党制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确证。

(一)多元一体思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结构

“多元一体”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政治上的统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适度集中成为维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元一体”思想则上升到对民族、国家存续的关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在中国政治制度层面全面继承了“多元一体”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精髓,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党派参政”的模式,不仅保证了“一体”,也着眼于维护“多元”,通过充分调动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各界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建共治共享,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国家权威的碎片化与国家权力的离心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规划的长远性和治理的有效性。

(二)天下为公思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理念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一书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也体现在政党制度的体制机制中。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传承、创新了传统民本思想,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升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拓宽了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保证了不同阶层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以及人民的参与、表达和监督等多项权利,它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人生价值与民族荣辱、国家兴衰相关联,形成了“参政为民”的良好局面。

(三)和而不同思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广泛性、开放性、包容性

面对多样主体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海纳百川”。大千世界正是因为多样性而非单一性而精彩,只有充分采纳各方的建议,才能形成共识,推动共同的事业前进。

秉持“和合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改革之中,深度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上的一致性,“不同”指的是各民主党派联系不同的社会群体,代表不同的阶层利益,其纲领和活动方式有所不同。在和谐型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保留差异性的前提下达成相互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广泛性、开放性、包容性。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向度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诞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也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和斗争方式,并竭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领导理论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理念提供了价值支撑,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既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又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二)革故鼎新:为着共同目标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强调“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但由于历史因素,苏联最终走向了“一党制”并最终党亡政息。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多党合作中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度,从早期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坚持革故鼎新精神,摒除“一党制”的弊病,确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和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合作型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通过积极有效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为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三)固本开新: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建议

马克思主义从国家制度的层面来分析和考察民主的实现问题,认为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实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组织化、制度化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强调的是“政治协商”而非党派斗争,通过政党协商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是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四、基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进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的基本方略,各民主党派围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多党合作事业行稳致远。

(一)政治协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央全会报告、制定“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加强和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等重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商国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利用会议协商、书面协商等形式踊跃建言献策,广泛凝聚社会各方面智慧,增进共识,团结合作,政治协商成效显著,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集中智慧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民主监督切实有效、务实管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主监督问题。2016年至2020年,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全国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8个中西部省(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中央高度重视、创新方法、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共中央聚焦长江干流流经的9个省区市,再次对口安排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再次发挥各自优势,认真履行职能,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相辅相成,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参政议政成果丰硕、彰显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做出重要指示,全国各民主党派坚持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围绕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基层群众最为关切的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并转化为政策措施,当好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介绍:刘瑞华,农工党驻马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